當企業遇到問題時,你該採取的3個思考流程

當聽到問題發生時,大多數的人第一個反應,多半偏向負面的思考角度:像是「這個問題好麻煩,不想面對」、「這個問題以後再說」…等。然而,在這種逃避的忽略心態當中,時間就這樣無情地逐漸流逝,問題非但不會自己消失不見,甚至大有可能衍生更多的問題。這種情況對於企業管理來說,其實是非常可怕的,如果我們要針對這樣的忽略問題、以及因為忽略問題所衍生出更多問題的情況,來用一個專業名詞做說明,我們會使用技術負債這個詞來做定義。

何謂技術負債?它其實是程式設計與軟體工程中的一個用語,主要是開發人員為了軟體開發當下為了求快速,而忽略了軟體本身在運作時,產生出來額外需要被解決的問題,反倒在未來給自己帶來更多的開發成本去修正它。就如同一筆債務一樣,眼前看似得到了好處,但卻必須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點進行償還,而且需償還的債務未知程度與成本難以在現下完全估算清楚。若將企業整體視為一個系統來看待,再聯想到問題沒在當下處理所會產生的未知風險,可能隨著時間進行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,不禁讓人打個哆嗦。

那麼,是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被解決? 其實答案是不一定的!這也是很多客戶會詢問我們實踐師的題目。那既然不一定,為何我們還是需要正視問題呢?原因在於,問題的發生背後一定有其“目的性”。而關於這個“目的性”,就是我們要去思考的地方。 “問題”怎麼被定義?這個問題是真問題還是假問題?問題的優先順序又該怎麼排列? 這裡捷達優企管有一個流程可以提供給您做發想,這個流程共有三個步驟,來協助您了解在思考問題時可以怎麼做。

步驟一(定義問題):思考這個問題的結構是怎麼被構築的,它的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是怎麼被建構出來,並且盡可能詳細地描述它。

例:客戶針對我們產品不滿意,要進行退貨

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,但是就實踐師的角度來看,這個問題其實還不夠具體及明確,針對這個問題,我們細部挖掘可以變成以下5個構面:
1. 哪一位客戶?是一般消費者?還是公司行號? (如果有B2B業務)
2. 針對產品不滿意,是哪一個地方不滿意?
3. 在什麼時候提出了這個問題?過去是否有過?如果有,它發生的頻率為何?這個構面可以看出問題是否曾經出現,有無被解決。若有發生但未被解決,原因又會是什麼?
4. 這個問題發生時的地點,讓客戶感到不滿意的場合是在哪裡;同時亦可反向思考,若我們是量販店,被客訴時,是在哪一流程或構面有問題。
5.:這邊的物,實踐師習慣稱呼它為產品,不管是有形產品還是無形產品。當客訴案例發生時,便應該針對產品這個構面,去思考是設計面、使用上、還是前端服務上讓客戶有不好的感受。

步驟二(分析問題):在前一個步驟將問題的發生做具體定義及描述之後,接下來實踐師們就會針對這個問題做分析。

例:客戶在2022/02/16使用我們的自動梭織打樣機,針對機台沒有辦法順利吃到筒紗,以至於在編造布料時,需要大量人工去做牽引,進而造成對我們的產品感到不滿,要進行退貨。

當此問題已被具體描述後,接著就要進行問題的分析,這個問題發生的原因為何?這個機台是透過哪一個通路購買?在本批的機台當中,是否連帶有這樣的問題發生?在這個部分,我們可以使用要因分析工具法來進行分析,未來針對要因分析法,捷達優會搭配問題解決的方法一併做說明。

步驟三(排序問題):當我們分析完問題之後,在時間與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我們需要在解決問題之前做合適的規劃與調度,並且針對其影響性與造成的影響範圍嚴重至淺,做分類排序。也就是根據嚴重程度與影響層面大小作排列,在排列完成之後,再依此安排計畫展開行動。

在企業管理過程中,遇到問題的狀況其實層出不窮,如何去看待問題、面對問題,才是在一間永續企業在營運時需要去認真思考的一環。有時危機就是轉機,當一個棘手的問題被成功解決時,所產生出來的效益、與可能隨之衍生的機會,往往是不可限量的!許多的大型公司例如Google,在組織當中建立開放的制度,抱持相信員工的心態,鼓勵創新、並且建立持續改善的機制與企業文化,除了讓公司的問題逐步減少,更帶來了許多額外的機會。因此,不要害怕問題,甚至要勇於面對問題,去改善它、執行它,最後,你/妳肯定會獲得豐碩的果實。